berlin.jpg  世界近代史上可能沒有一個城市像柏林一樣在短期內歷經劇烈的政權變化、背負無比沉重的歷史包袱。從1871年德皇 Wilhelm I 定都柏林一直到1990 年兩德統一,中間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威瑪共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 (Third Reich),冷戰分裂,這個西歐中世紀開始發展的城市所經驗的各種政治神話與破滅、歷史裂解與融合實在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因為暑假打算到歐洲旅行的緣故,我原本只是想找一本導覽柏林的書,沒想到《柏林的幽靈》 (The Ghost of Berlin) "http://tinyurl.com/7vk24" 的作者 Brian Ladd 透過淺顯易讀的文字、精心編排的故事把我帶進一個又一個歷史、建築、哲學、象徵、認同的思辯世界裏。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變換過程中間,在此起

彼落的意識形態鬥爭之後,一個街名、一棟建築、一個雕像、一座紀念碑、一件飾物,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成為爭議的焦點:應不應該改名?要不要拆除?蓋在什麼地方?應該紀念誰?用什麼方式紀念?向前瞻望的人、對過去不能遺忘的人、為德國各政權而戰因而迫害他人的人、被迫害然後又迫害別人的人、覺得德國要走向正常國家的人、認為德國不可能正常也不需要正常的人、政治人物、藝術家、知識份子、市井小民,每一個靈魂、每一個團體都有不同的記憶與認知,歷史要如何解釋?遺跡要如何處理?未來要如何開展?

我們或許都聽說過德國面對歷史與軍國主義的態度與日本有很大的不同,在德國這一部分,這本書等於是替讀者做了精闢的整理與回顧。作者以歷史時間點為經,以每一個重要的都市景觀 (urban landscape) 爭議為緯,搭配精采的圖片,帶領我們進入德國/柏林難以承受的歷史場景,從接連不斷的反省、爭議與辯論中,一方面感受歷史幽靈的重力,一方面瞭解德國人如何從歷史困境中掙扎再生。

柏林的故事可以說是任何一個經歷劇烈變化歷史社會的縮影,對經驗各種政權變化,政治認同多樣複雜的臺灣讀者而言,這本書中間有很多熟悉的經驗能夠引起共鳴。臺灣沒有德國軍國主義的歷史包袱,但是由於統治政權多次轉換,島上居民先來後到的資源爭奪,加上對中國愛恨交織的感情,也產生許多歷史記憶與認同的問題。關心臺灣歷史解釋、建物象徵、教材取捨、政治符號的人從這本書裏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

這本書裏另外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印證歷史經常無情諷刺的特性。
東德共產黨曾經有一位主席 (1925-1933) 名叫 Ernst Thalmann ,因為領導反納粹的緣故,他被囚禁十一年以後,1944 年被謀殺在獄中。二次大戰以後,東德共產黨一直計畫建一個碑來紀念他。1986年他的半身雕像終於揭幕,這個蘇聯雕刻家的作品,是一個高達十二公尺的巨型紀念物。對東德共產黨來說,紀念 Thalmann 突顯出共產黨領導德國人反納粹、反暴虐的正當性。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如果 Thalmann 僥倖逃過一劫,依照後來的發展看來,他很有可能成為東德共產黨的領袖來壓制東德人民的自由意志。他的雕像充其量是活著的人為為維護自己的利益所矗立,等到時過境遷,難免發生豬羊變色的窘況。

果不其然,兩德統一之後,惡作劇的人立刻就在這個巨型雕像的底座胡亂塗鴉,英文翻譯是:Don't you have it in a larger size?
你們沒有更大一號的嗎?
原本是呈現正反辯論、有點嚴肅、沉重的書,我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竟然笑得讀不下去,也許正是對這樣的歷史諷刺感到不可思議所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cj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