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屬於人中龍鳳的錯覺,有時候免不了有懷才不遇、時不我與或世界為何棄我而去的感慨。「難道別人不知道我是千里馬嗎」?「我如此認真,為何不能有更好的際遇」?「為何煩惱總比別人多」?如果您偶爾也有類似這樣的感覺,不妨讀一讀下面的故事。

法國作曲家 Georges Bizet 以歌劇 《卡門》(Carmen) 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Bizet 從小就是個音樂神童,九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 (Paris Conservatory of Music) ,他創作的卡門歌劇洋溢熱情的地中海氣氛,是由外國人所寫的最成功的西班牙音樂,現在看來也曾經一新歌劇迷的耳目造成一個新風潮,堪稱 Bizet 畢生最高的成就。1875 年該劇首演的時候,由於音樂太過前衛,不僅觀眾噓聲四起,樂評人也隨之痛批。他們認為該劇歌詞淫穢不堪,音樂賣弄、晦澀、無風格、不清晰也不浪漫 (erudite, obscure, colorless, undistinguished and unromantic),Bizet 感到非常的沮喪,三個月之後他就死於心臟病,死時只有三十七歲。《卡門》隨後迅速竄紅,成為歌劇的經典之作,作者至死也不知道有這樣的結果。

巴哈 (J. S. Bach) 的音樂今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頌在世界各地,我們很難想像他的音樂是在他死去幾乎八十年以後才重新被世人發現的。在 1829年以前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都以為他只是個博學但限於寫序曲的人。1737 年 J. A. Scheibe 在《音樂評論》(Der Critiche Musikus) 評巴哈的音樂「既無美感又缺乏和諧,連清楚都談不上」。巴哈逝於 1750 年,一直到 1829 年三月十一日Felix Mendelssohn 在柏林指揮演出巴哈的 St. Matthew Passion 之後,世人才重新發現他美妙的音樂。

美國現代驚悚小說作家 Stephen King 曾經推崇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是二十世紀恐怖小說之始祖。他的怪誕故事經常令人毛骨悚然,敍事詳盡,充滿了預言與象徵,巧妙地結合新聞故事與科學推理的素養。對他的書迷而言,Lovecraft 的著作是介於艾倫坡 (Edgar Allan Poe) 與 King 之間的必讀參考書。Lovecraft的影響不限於文學而已,他書中的人物曾經出現在音樂團體 (Metallica, Black Sabbath…)、電影 (The Shining, Psycho, The Thing),甚至在暢銷的電玩遊戲 Quake 裏都有他們的蹤影。從這種深遠的文化穿透力來看,他有些類似中國的金庸。Lovecraft 逝於1937 年,享年四十六歲。也是等不到作品建立聲譽就離開這個世界了。

2004年11月份臺北出版的《皇冠月刊》有一篇翻譯自 Umberto Eco 的文章題目叫做「討人厭的第五號交響曲」,Eco 從兩本書中 (其中一本是 Rotten Rejections,另一本是 《專家們說》) 節錄許多評論或出版社編輯的回函,用來說明今天的經典文學、音樂、電影等藝術作品在當時是如何被人貶抑的。

下面是幾個例證:

「或許是我死腦筋,但我實在無法想像竟然有人能用三十頁來描寫一個人睡不著在床上輾轉反側的場景」(編輯對 《追憶似水年華》Remembering of the Things Past 的評語)

1856年 法國作家福婁拜(G. Flaubert) 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被退稿:閣下,您的小說被一堆精心設計但華而不實的細節給埋葬了。

1808年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首演之後,Louis Spohr 評論道:喧鬧聒噪,品味低俗。

1851 年《南方季刊》評論 Herman Melville 的《白鯨記》「悲哀、空洞、平淡、近乎荒謬….. 那個瘋子船長更是無聊」。

評 Walt Whitman:「惠特曼和藝術的關係就跟豬和數學的關係一樣」(1855 《英國評論家雜誌》。

1833 年 Ludwig Rellstalo 評蕭邦《音樂花園的女神》:如果蕭邦拿他的作品去請教專家,那些專家會把他的樂譜給撕了…. 其實我是想這麼做」。

這些今日公認的頂尖藝術家際遇尚且如此,我們這些多半只能靠邊欣賞表演的人受點挫折或擔負些煩惱可以算是微不足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cjjen 的頭像
    ycjjen

    銀河戲法

    ycj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