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簡單的把故事大略重述一次:George 和 Lennie 是一對表兄弟,前者帥氣聰明、後者塊頭很大卻是個喜憨兒。Lennie 的智商和心智就像小孩一樣,他非常喜歡撫摸帶有柔軟毛的小動物,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力氣,常常會不經意勒死牠們。George 答應他的阿姨照顧 Lennie ,所以帶著 Lennie 四處奔波,儘管Lennie 常常闖禍,George 總是幫他解套,兩人相互扶持。時值 1930 美國經濟蕭條年代,他們四處打工,最後落腳到 Tyler Ranch 出賣勞力,混口飯吃。 George 和 Lennie 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買一個自己的農莊自給自足,George 時常答應 Lennie 如果他聽話不要闖禍的話,將來就可以照顧一窩兔子,他們就在這個夢想之下生活著。
Tyler Ranch 的少東是一個跋扈的無賴,他的年輕美豔的妻子忍受不了他的冷落,時常有意無意挑逗農場的工人。George 很早就知道苗頭不對,再三警告 Lennie 不要對這個女人有任何回應。儘管如此,就在 George 積極準備買地實現他們的夢想以前,這個少婦有一天找到機會在馬房和 Lennie 搭訕,聊著聊著少婦要Lennie 撫摸她柔順的頭髮,沒想到 Lennie 卻不小心把她害死了。Lennie 匆匆逃離現場,農場的少東發現了以後,提槍上馬誓言要親手射殺 Lennis。George 趕在農場的人發現以前,在樹林裏找到了 Lennie ,眼看兩個人的夢想破滅,George 這一次再也沒辦法幫 Lennie 收拾殘局,又氣又恨之下,最後只得做出了痛苦的決定。
George 與 Lennie 的際遇固然令觀眾難以忘懷,故事裏的配角如 Candy (一個上了年紀但勇於夢想的老頭)、黑人 Crooks 甚至於無名的少婦都有深刻的象徵意味。Steinbeck 擅長用精簡的文字/對話來處理複雜的主題 (例如,階級的對立,黑人或婦女的地位,生存的殘酷與價值等等)。不僅如此,在簡約的篇幅裏 (電影長約 110 分鐘,小說原著只有一百頁出頭),人物的個性與故事的發展緊緊相扣,輕鬆的場景與緊張的高潮交織起落,故事的起頭與結尾相互呼應。這部忠於原著的電影很輕易就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因為 Steinbeck 像經典作曲家一樣,創造的是一氣呵成、近乎完美的作品。
另外我發現一件有趣的情節是,在故事中 Steinbeck 曾經以處死一隻老狗當作象徵,一方面點出一般人如何對待殘缺的動物,一方面也為故事結尾預做伏筆,這段場景可以說牽涉許多複雜的情感;無獨有偶,在 J. M. Coetzee 的 《屈辱》(Disgrace) 這本小說裏,作者最後也把一場狗兒安樂死的場景當作象徵。在這樣的象徵中,南非白人政權垮臺的淒涼、痛楚與無可挽回也只需要一兩句話就穿透了。我想 Coetzee 應該受到 Steinbeck 的啟發 (雖然在《少年時》這本自傳體小說中看不出來。我只能確定 Coetzee 受到美國叛逆詩人 Erza Pound (1885 – 1972) 很大的影響),否則的話作家的構思如此雷同,那就太巧合了。
最後我想順帶提一件最近讀到的新聞。Steinbeck 出生在加州中部靠近太平洋的一個小鎮叫做 Salinas, 這個小鎮有一個紀念 Steinbeck 的圖書館 (http://www.ci.salinas.ca.us/LI/LIstein.html) ,最近由於財務的關係,聽說 Salinas 市想要把它關閉,消息傳出,各方譁然,不知最後如何收場。我本來還不大理解 Steinbeck 的重要地位,看完電影以後我想美國人應該是不會讓這間圖書館關門的,難道他們還能像電影裏一樣冷酷無情地對待有價值但老朽的東西嗎?
- Mar 01 Tue 2005 10:30
《人鼠之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