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rai.jpg  日本人所謂「慶應的功臣、明治的賊臣」指的正是西鄉隆盛 (1827 – 1877) 這位至今仍然具有爭議性的人物。褒揚他的人稱他是「史上罕見的英雄」;批判他的人說他是「時代錯誤的封建巨魁」,日本史上評價如此懸殊的歷史人物,可能是絕無僅有。西鄉隆盛這個人以及他的戲劇化人生可以說是幕末與明治維新、新舊交替時代歷史波瀾起伏的縮影。

西鄉隆盛出生在九州的薩摩籓 (Satsuma)。雖然他出身卑微,但是為人豪爽熱情,重義輕利,逐漸贏得地方人士的信賴與仰望。十九世紀後半,日本開始被西洋各國敲開鎖國狀態之後,地方籓鎮的精英逐漸意識到日本必須統一在一個君王之下才能夠集全國之力抵抗強權,西鄉隆盛也是最早薩摩籓的擁皇派之一。

他起初站在歷史的一邊,將明治天皇從京都送入江戶城 (史稱「江戶無血開城」),又在「大政奉還」的旗幟下參與掃除幕末保守反對勢力的戊辰戰爭 (1868 明治元年日本各地新政府與幕府舊勢力之間的戰爭史上總稱為「戊辰戰爭」),為明治維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是自此之後他和其他明治開國重臣的理念並不一致,時生齟齬。1873 年韓國拒絕接受日本派遣的大使,西鄉為了報復,大倡「征韓論」,但是以岩倉巨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主的西化精英認為正在全力現代化的日本並沒有發動戰爭的本錢,因此百般阻撓西鄉的行動。西鄉憤而辭官,回到故鄉鹿兒島設立學校,教導一些武士子弟傳統的道理。1876 明治九年政府因為財政的關係將武士的薪俸打了六折,使得原本就對新政府諸多政策不滿的舊武士階級群起反抗中央,結果他又在因緣際會下成了帶領舊武士對抗新政府的領袖。這場史稱「西南戰爭」的戰役廝殺慘烈,將整個九州島都捲入戰事,四萬兩千名叛軍對抗六萬政府軍,雙方總共陣亡一萬兩千多人,不但朝廷差點財政崩潰,最後他本人也死在這場戰役中,死時年僅四十九歲。「西南戰爭」結束了新舊交替時代的陣痛,從此日本在「富國強兵」的架構下一路不回頭地向前猛衝,直到吃了美國人的兩顆原子彈才煞住車。

西鄉隆盛的悲劇在於他雖然贊成日本必須統一在天皇之下集全國之力才能免於被殖民的命運,但是當其他精英全面西化、擁抱新制度以至於地方軍隊也開始整編入國家以後,他的武士血液卻又讓他躊躇不前,想回頭抓住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也就是說他的現代化腳步跟不上像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或山縣有朋這些人,這當然跟他的出身有關。總之,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忽而前衛忽而保守,最終將生命奉獻給了他無法割捨的那個時代。

其實,在西洋強權壓迫日本造成「王政復古」的歷史轉向的時候,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讓出了權位給明治天皇。雖然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拒絕交出幕府艦隊,帶領八艘軍艦駛離東京灣,北上北海道函館,佔據西洋式武裝城堡「五棱廓」,成立「蝦夷共和國」,政府軍旋即在明治二年就擊潰獨立軍,後來榎本武揚兩年後還出任駐俄公使,展現非凡的外交手腕。但是保皇擁皇有功的西鄉隆盛卻在 1877 年死在政府軍的子彈之下(也有人說他是自己做了了結),歷史的變化實在是出人意料之外。

隨著「西南戰爭」這場內戰的結束,武士的殘留勢力以及地方自主權力也逐漸式微。如果西鄉打贏了這場戰爭恢復了封建制度,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可能要拖延了幾十年。儘管如此,今天日本民間對這位浪漫英雄的興趣似乎遠遠超過同時期現代化的舵手之一 -- 大久保利通。「西南戰爭」時期,明治政府稱西鄉隆盛為反賊、叛徒,但是卻無法損毀他的名聲。1889 年明治政府赦免所有他的罪狀並回復他的朝廷官階。日本人對西鄉的評價有點像美國人對南北戰爭南軍總司令 Robert E. Lee 一樣,並不因成敗而論英雄,今天東京上野公園裏矗立的西鄉隆盛銅像或許正象徵一部分日本庶民對他的情感。

歷史終究不是只有正統皇室才可以詮釋的,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舉國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動,在傳統與現代掙扎拉扯的時候還是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像榮譽、忠誠、正直、無私、誠實等等。西鄉隆盛末代武士的故事之所以長久牽動日本的人心,也許正是個人英雄特質與歷史列車擦撞流血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cj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